早在一个月前,茗果高橙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想联系电视台拍摄他大棚内的高橙,当时我让他先等一等,要等到元旦后大棚内的高橙有明显优势的时候再来做这个节目。
难得这个星期天气晴好,16日就先安排实验人员去园中把大棚内的果实和大棚外正常时间采收并贮藏的果实一并取回,进行品质检测。同去的还有单位里的头号领导。未到现场时,我跟领导介绍说:“这是目前全市新建园中标准化程度做得最好的园子。”领导问:“不会是他自己吹的吧?”我估计是身为政协委员的园主过于能说会道,留给领导言过其实的印象,忙说:“这个是我们评价的,不是他自己说的。”
现场当然非常让领导满意,齐整的树冠,丰硕的果实,加上初结果树留出的宽大的空间,很能给访问者一种心情的愉悦。就是后面拉上的防霜用的二道薄膜显得有点煞风景,使得顶部空间显得有点压抑和凌乱。当然,这只是我从摄影爱好者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于基地来说无伤大雅。
下午在实验室里检测取样回来的果实,开始测定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颇让人失望,基本上都在10到11之间,还不如早一天测定新品系时的对照样品。直到检测对比用的贮藏果实时,大棚内的高橙才显出优势来,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足足比对照高出0.8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而且这个差距会随着留树时间的继续延长而不断增加。至于平均水准的低,可能是其幼年树结果的缘故。
除此之外,大棚内的树体也能得到良好的保温而不受冻害,从而保证了连年丰产。在镜头面前,我也就简单地聊了这两点优点。
现场还采收了4株树体,平均结果数120个,株产50.1千克。折算一下,平均亩产也有2387千克,产量也不低。
管理房里拿出的包装箱与明圣高橙的精品箱如出一辙,属于典型的山寨版,内盒的颜色改成一种土黄色,与当初我设计的那种大雅风格完全不符,颇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我对茗果高橙原先用过的一款包装倒是比较认可,今年却弃之不用,而玩起了山寨游戏,问其原因,回答是:“顾客喜欢!”。我知道他与明圣高橙间存在着自己非常反感的行业内讧问题,除却顾客的因素,里面估计还蕴藏着某些不能拿到桌面上讲的因素。
值得高兴的是,这款自己当初引进并修改定稿的精品高橙包装设计能得到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共同认可。
但是,无论茗果还是明圣都没能做到“秀外慧中”。早些时间一直对明圣高橙在这款精品包装中的果实提出批评,去年更是让那些不堪入目的粗皮大果(残次果)混入其中。而眼前茗果高橙在往这款包装放产品时,简易到能把箱子塞满即可。
精品果业,依然任重道远!
评论